◎文╱涂慶業
藥物煎煮法(續)
3. 浸漬
指將藥物用沸水浸泡一定時間,然後絞滓取液的特殊方法,如大黃黃連瀉心湯之功效在於清熱而不在苦泄,故以麻沸湯浸漬藥物,僅得其無形之氣,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氣味俱薄,而不大瀉下;原文:「大黃二兩、黃連一兩;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4. 去滓重煎法
是指將藥物加一定量的溶劑後置於火上加溫煮沸至一定時間後去滓取得藥液,而後將所得藥液重新置於火上加溫煮沸,使其容量減少,藥液濃度提高的方法,即現代所謂的“濃縮”。如小柴胡湯、柴胡桂枝乾薑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及旋覆代赭湯等,在煎煮時便採用了去滓重煎法;如小柴胡湯;原文:「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仲景常用的一味藥「大黃」,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傷寒論》中含大黃的湯劑處方共有12方,根據大黃在湯劑中的作用,相應的煎煮方法有以下四種:後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承氣湯,茵陳蒿湯)、湯漬(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先煎(大陷胸湯)、同煎(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小陷胸湯、桂枝加大黃湯)等,方中大黃作用各不相同,或蕩滌腸胃,或瀉下結熱,或下瘀血,或開血閉,或瀉實,各隨其在處方中的作用不同而有煎煮方法的變異。8、9、10
煎煮時間與濃縮
《傷寒論》中有關煎藥時間,主要是藉由觀察耗水量(即加水量與煮取量之差)來掌控湯劑煎煮時間的長短。加水量與煮取量的差值即煎煮過程中蒸發掉的水量,除了反應煎煮時間的長短,還能夠反映藥液相對濃縮的程度,當比值越大則相對濃縮的程度越大;據統計《傷寒論》中湯劑加水量(A)與煮取量(B)的差值、比值如表: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