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3

109 / 3. 2 ~ 3. 8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狀況

健保署公開資訊報你知

 

↑健保署癌症免疫新藥專區網頁。

 

◎文╱藥師陳浩銘

 

體內免疫T細胞具備有清除體內有害生物體的能力,同時,為避免T細胞錯誤的攻擊,體內也有一套平衡機制,稱之為「免疫檢查點」,而癌細胞則利用這樣的機制,躲過了免疫系統的清除,故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能夠使免疫系統正確的攻擊癌細胞,是癌症治療的新曙光;但由於目前ICI療效與安全性仍需更多的研究報告予以驗證,且治療費用高達每人每年約200至400萬元,若全面給付恐造成其他健保預算排擠,故健保署於108年4月控管8億元經費支應(預估可供800人使用),並且持續追蹤以該品項於我國治療成效的真實數據(real world data)。目前所給付的ICI包含atezolizumab、nivolumab及pembrolizumab,其適應症範圍包含非小細胞肺癌、泌尿道上皮癌等等(見附表)。


截至109年1月9日止,初核同意且申報用藥,可分析案例共760人,其中有531人結案(包含死亡、惡化、加速惡化、無法耐受毒性或其他因素而未用藥),而有229人核定可續用(包含疾病穩定及有完全或部分反應)。以適應症使用人數來看,晚期肝細胞癌使用人數最多(192人)、其次為胃腺癌(95人)及第一線非小細胞肺癌(69人);以完全/部分反應來看,晚期腎細胞癌最高(39.7%),其次為第一線泌尿道上皮癌(38.9%)及第二線泌尿道上皮癌(37.8%);而完全/部分反應最低者為胃腺癌(9.5%)、其次為晚期肝細胞癌(19.8%)。


安全性報告中,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簡稱irAE)發生率最高者為晚期肝細胞癌(13.6%),其次為第一線非小細胞肺癌(13.3%);因無法耐受副作用而停藥者,第一線非小細胞肺癌為最高(11.1%),其次為鱗狀細胞肺癌第二線(10.8%)。


ICI療法是癌症治療的突破,但最適用癌別/族群、治療成效及相關安全性等,仍需有更多臨床證據,相關資訊也會定期更新於健保署網頁,提供給有興趣人員瞭解目前使用狀況(https://reurl.cc/K6VmOR)。

 

回首頁